找到相关内容822篇,用时10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僧侣在中国书法艺术上的贡献(续完)

    《千文》云:“字字欲仙,笔笔欲飞。”明董其昌《画禅室随笔、评书法》云:“素师书本昼法,类僧巨然。”清梁献(评书帖)谓怀素草书,“间参篆籀。’吴云跋怀素《千文》亦云:“素师此帖,笔笔从篆籀得来。”高士奇...

    田光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102865581.html
  • 论 “谈禅说佛”

    如实地记录留下的痕迹。中国入很可以说目己是伟大的历史记载者—与印度人之缺乏时间感正好相反。中国人对白纸黑字的书本,意犹末足,还耍把目己的事迹,刻在石碑上,因而发展出一种特殊的金石艺术。把事件记载下来的...

    唐大元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21265731.html
  • 论断非法非义

    念佛号声,即使能闻外来助念佛号声,也无力念佛。以其无福德如影随身,宛如平日下用功念书,一无所知,拿书本给他抄写答案也抄不来,是故他人助念也帮下上忙。助念无助于命终的众生自力念佛,是故虽有助念则不往生...

    释从信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83066082.html
  • 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

    浅析中国佛教的传播方式与特点  戴继诚  (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系,北京100038)  摘要:宗教传播既是宗教生命力的表征,也是其救世精神的要求。两汉之际,佛教东传华夏,开始了它的中国化进程。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以人际传播与书本传播为主,走的是一条文化之道、和平之旅。在全球化的今天,这种弘法方式更具启发与借鉴意义。  关键词:佛教;传播;文化;和平  释迦牟尼创立佛教后,秉承平等、随缘理念,...

    戴继诚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2766140.html
  • 峭壁上的文化瑰宝 “摩崖石刻遍大伾”

    怀柔百神,愿土人毋怠。公遂刻石以纪其纶言,因书本末之义,以饴后来云。”  因为一次祈雨成功,宋宣和年间,皇帝把浚县大伾山龙洞的龙封为康显侯。为表示朝廷的重视,当时包括蔡京在内的各个部门的官员都在封侯文件...

    李红军 王冰炎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393266146.html
  • 宗教意识的链接与文学的选择 ——对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一种解读

    历史的突破。但是在我们这样说的时候,总留有一丝遗憾。在卫慧的作品中,只有数不尽的作爱场面和看不到尽头的流光异彩,当合上书本以后,能够留在头脑里的东西却不多。她缺少点什么。与王朔一样,她也不知道除此之外...

    袁国兴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02166200.html
  • 椤伽宗考

    ]、《后集续高僧传计卷。又另有道宗《续高僧传江十二卷。疑是道宣之伪。适按,此最足证明道宣原书本分两期写成,原分二集。后人合为一集,故其分合编制多可议之点。道之——三十二,二,十八。咱序说“始距梁之初运...

    胡适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33666353.html
  • 漫说《坛经》——丝路佛教文化现象研究之五

    文本时,常常被他那呼唤人的完整的强烈意识所掀动、所感染。“忽披书本古到今来”,过去和现在在这时一齐涌上心头。是的,有谁不想建树自我的完整呢?有谁不希望获得那“春满月圆”的人生呢?古往今来,人类总是盼望...

    武守志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440266380.html
  • 戒律的名称及作用

    持戒和修习定慧结合起来,反因行持刻板而脱离现实,使他人对学戒产生畏惧。这些人虽然有道心,但修行效果未必理想。还有一种,则是因为辛苦而放弃,觉得戒律只能存在于书本,并无现实意义,这也是目前多数人的现状。...

    济 群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15366883.html
  • 与现代教育理念相吻合的佛教教育

    释迦世尊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,便认为每一个人都具有许多潜在的能力,而这些潜能的发挥,除了自我努力,自我教育的因素之外,还有待于外在环境的作用。外在环境包括:良好的教师、书本、朋友(佛经上称为善知识),...

    林克智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22551567086.html